经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日本特许厅的共同决定,将中日PPH试点项目自2023年11月1日起延长五年,至2028年10月31日结束。参与本试点项目的要求和流程继续沿用中日PPH指南
10-26 / 2023
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意南宁市开展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面向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领跑全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一。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连续多次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获评“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北京市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并拓展预审服务领域和建立分中心,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北京市还建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完善跨区域知识产权交易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增强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和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形成。
10-24 / 2023
2023年华北五省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上签署了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框架协议,将开展跨省(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保护协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专题学习研讨《“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对《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各项任务进展顺利。北京将打造国际知识产权创新发展先行地、纠纷解决优选地、价值实现新高地和人才聚集地。
四川联合印发《四川省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旨在提高中医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参与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加强中医药品牌培育和保护,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提升中医药领域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能力,为推动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意南宁市面向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开展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待建设任务完成并验收合格后,认定南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并纳入全国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机制。要求南宁市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确保人员、专项经费、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到位,并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各项工作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旨在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机聚合,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全国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000亿元,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超万亿元。
天津东丽区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方面大力推进,建成4000平方米的知识产权大厦,设立天津市首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成立知识产权运营联盟和综合平台。该区多项知识产权指标位居全市前列,政策指引明确,鼓励创新服务周全,保护创新系统推进。
10-18 / 2023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报告显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利布局双向增长,中国在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等数字技术领域的占比最大,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年均增速达15.8%。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专利布局加强,华为、小米等排名前五的企业专利申请公开量均超过2000件。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78号